刘飞:宜居建筑之生态写字楼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6-03-20
北京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委员、德国绿色建筑认证体系DGNB注册咨询师 刘飞
新时代下的“宜居建筑”是指在低碳、环保、节能的前提下,为人类提供舒适、健康、便捷、高效的生活环境,兼顾人们在生理及心理需求的建筑。谈到宜居建筑,大家的直观反映就是住宅类建筑,因为它是我们每天居住生活,内部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所以大家很关注他的内外部环境是否宜居等一系列问题。而对于人们同样每天长时间工作其中的写字楼,人们似乎关注的更多的是它的地段,建筑形象、内部装修等方面,而对其是否具备良好的宜居特性却很少有人关注,同时写字楼也是城市中数量最大的一类公共建筑,它的宜居特性对整个公众健康、社会效率和经济效率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写字楼宜居特性的解决之道就是生态写字楼。
目前也有许多写字楼被冠以智能写字楼,甲级5A写字楼等名称,但它更多的是指建筑自动控制系统如OA(办公智能化)、BA(楼宇自动化)、CA(通讯传输智能化)、FA(消防智能化)、SA(安保智能化)等,合称建筑管理系统(BMS),这只是真正生态写字楼所要求的一部分,而真正的生态写字楼除了有优秀的BMS系统外,更强调建筑生命周期内的经济性,节能性,环境友好性,在人性化方面,则更重视使用者更深层面的心理和生理感受。
在世界范围内大量存在工业化现代建筑代表了人类的现代文明和工程技术的进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在其高耸入云富丽堂皇的外表下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巨大的能耗让业主越来越难以承受;对环境恶化及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日益凸现;封闭空间,含氧量不足,较少的自然采光,使人易于疲劳工作效率低下;室内空气污浊,各种化学装修材料释放的各种污染物导致各种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建筑病综合症SBS”;大型空调系统导致交叉感染,加剧各种传染病的流行,而系统内很多地方常年得不到清扫,滋生病菌,可导致军团菌病;过于拥挤和压抑的办公环境还可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正是人们对上述问题的困惑,对上世纪初以来标志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工业化现代建筑的反思与改进,同时随着人们对能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和对生活品质及身心健康要求的日益提高,同时也得益于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生态写字楼带着神秘的面纱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最早的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欧洲和美国,它带来的不仅是一种高品质的建筑,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工程建设理念。
生态宜居写字楼在提供舒适健康工作环境的同时,可极大的提高社会经济效率。美国权威组织空调制冷协会(ASHRAE)的研究报告表明,糟糕的室内舒适度空气质量可降低工作效率并导致疾病,而一个舒适健康的室内工作环境可有效提高其内部工作人员6-8%的工作效率。下图是另一项统计结果,若将所有在其中工作的人员人工成本都记入一幢写字楼生命周期内的成本,那么次写字楼建造成本仅占3%(蓝色部分),其能源消耗,设备维护更换,物业管理,二次装修的费用约占6%(黄色部分),而占总成本96%的是这幢大厦的使用者的人工成本,因此由于优秀的宜居特性导致的工作效率6-8%的提升所带来的价值是巨大的,也体现了“宜居”对于写字楼的重要性。
什么写字楼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生态写字楼呢?一个真正的生态写字楼应具有以下特点:
1. 低能耗特性
当前,我国大型写字楼的能耗是相当巨大的,有统计显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大型写字楼的耗电量可高达100-150kWh/m2•年,这还不包括煤气,热力等其他能源的消耗,如此巨大的能耗给国民经济,能源供给及环境保护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而一幢生态写字楼的能耗可将降低能耗降低30-50%,给国家,社会到租户等各方面都带来了相当的好处。生态写字楼的低能耗特性应符合以下标准:
超越国家和地方节能规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降低生命周期内的消耗
控制初投资
2. 环境友好特性
生态写字楼在建造及生命周期内使用过程中都应将对环境和区域生态链的冲击尽可能减至最低水平,特别是在大都市中,应避免对局域风场的恶化,热岛效应的增加,声光污染的制造等问题。
3. 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特性
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不仅仅指室内温湿度的达标,这对于生态写字楼是远远不够的,而是综合考虑室内的热湿环境、声环境、光环境和空气环境。
一个生态健康室内环境应符合下述标准:
温度20—26 度
湿度35—65%
风速<0.2m/秒
无副作用冷热辐射面的形成
室内空气中各污染物浓度不大于健康限值
不低于30M3/h.p的新鲜空气
没有噪声干扰
适宜的自然或人工照度
4.亲自然特性
人是一种亲自然的动物,但由于现代文明的发展不得不生存与一个钢筋混凝土的人工制造的环境中,因此一个生态写字楼应尽可能降低对各种人工手段的依赖而充分利用外界的自然气候,增加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的利用,并通过空中花园,室内生态中庭等灰色空间的设置来满足使用者亲自然的需求。
5.高度集成智能控制特性
生态写字楼应具有精心设计的智能楼宇自控系统(BMS),将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给排水、防灾、保安、广播、通讯等设备以集中监视与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使建筑物成为具有最佳工作与生活环境、设备高效运行、整体节能效果最佳的安全场所
6.现代化高效率特性
生态写字楼应满足人类现代社会高效便捷的需求,因此应当具有便捷快速的内外部交通系统。对于外部交通,应能够使公众通过多种公共交通便捷抵达,提供相关设施与服务鼓励自行车及新能源机动车等绿色出行,降低传统私家率。对内部而言应提供快捷的垂直及水平交通,高效的内部网络,便利的通讯系统等。
7.丰富的社区服务
写字楼内部及其临近周边应为使用者提供足够的诸如餐饮、娱乐、银行、邮局、健身等便捷的生活服务设施,同时写字楼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应能够对大众开放,提高其使用效率及社会意义。
8.人性化的服务体系
除上述各方面硬件设施外,生态写字楼还应具备人性化的软设施-人性化的服务体系,以达到最大化提升办公品质的目的。
生态写字楼不是一个单一的产品,而是一个成系统的技术集成,多方面有机整合的复杂的产品,因此拥有其自身独特的特征, 因此在设计时应从上述特点出发,充分系统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有针对的设计出真正的生态节能建筑。下面简单对其做个介绍:
1.采用泛绿设计理念
“泛绿设计”理念是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有效解决之道,其原则是:“绿色”应该作为建筑本身与生俱来的固有特性出现,而非亮点或特色,所有项目在满足建筑功能及美学要求的前提下都将绿色建筑设计手段和技术充分融入建筑设计中,即使甲方无明确要求,设计师也会在不增加或极少增加造价的同时,使所有项目都具备一定绿色特性。”“泛绿设计”虽然在初期会增加项目的设计难度及工作量,但能有效保证建筑的绿色性能,是绿色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由之路。
2.多专业的深化与整合
生态节能建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建筑产品,五合国际借鉴国外经验,引入了“整合设计”(IDP)这一理念,既在设计的最初方案阶段就有生态节能的专业人员介入,综合考虑规划、建筑、结构、能源系统、暖通等各方面因素,提出初步的生态节能方案,并在后续的设计中综合建筑、规划景观、结构、暖通空调,给排水,建筑电气与楼宇控制,室内设计等各各个专业,通过各专业有机的整和,密切的协作,对建筑自身特点及区域自然资源、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根据气候特点和产品需求,综合采用成熟的高新技术及产品,才能形成一整套可行的,适合的,内部有机相连的生态节能体系。
3.多方位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
生态节能建筑的设计必须从全方位考虑,不但要计算建设投入,还要计算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维护和运行投入,以寻求最佳平衡点,达到真正节能环保的目的。在设计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建筑与规划的解决方案
外围护结构系统
太阳辐射的控制与改善
自然通风与采光的利用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高舒适度,低能耗的室内气候控制系统
低噪声的技术与构造系统
水资高效及源循环利用系统
提供高舒适度的其他技术系统
4.成系统,有针对的应用科技
随着科技的发展,可应用的新技术、新材料越来越多,而面对如此繁多的技术,如何去选择和搭配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首先,运用高科技技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而达到建筑的高舒适度低能耗。
5.建筑的指标性
一个真正的生态节能设计,应当是可以量化的,应当可以明确的说出整个建筑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是多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多少,投资额度有多少,回收年限是多少。因此这就要求设计师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心中有数,并采用必要的手段进行计算,提出必要的数据,这样可给业主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和将来施工结束后的验收标准。
6.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融合
建筑设计是一项含有艺术成分的技术工程,技术工程是其首要的本质,因此在进行建筑尤其使生态节能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功能和特点,以功能决定形式的存在,将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而不是一味追求视觉冲击力,甚至哗众取宠,制造一些不符合科学规律的产品,既增加了能耗降低了舒适度,又造成了审美疲劳甚至毫无美感可言。下面介绍的生态写字楼深圳蓝牙水晶就实现了建筑艺术,结构科技及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
7.舒适与节约的平衡
当前,国家提倡的事创建节约型的和谐社会,因此生态节能建筑业是如此。高舒适度不是一味追求奢侈,低能耗也不是只讲究节能效果,而是在保证一定足够舒适度的条件下尽可能节能减耗,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
案例分析:北京东亿国际传媒产业园
本项目由博地设计机构设计、目前已投入使用。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高井文化产业园,集办公、酒店、演播厅、商业服务等为一体。有别于CBD现代化摩天大楼,打造了一个低密度产业园区,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在寸土寸金的北京CDB,规划出景观广场和两片“绿肺”自然园林景观,为使用者提供了沟通交流、漫步休闲的人性化空间。建筑设计内敛低调,色彩、材质选择传承了老北京传统色彩和文化底蕴。
本建筑设计充分运用“泛绿设计”理念和被动式绿色建筑设计手法,自项目策划、方案设计,到扩初及施工图设计,精雕细琢、贯穿始终。园区规划合理,既优化了园区风场舒适度,又为单体建筑自然通风创造了条件;所有建筑形体简洁,虚实结合恰当,最大限度降低了建筑能耗;结合建筑空间设计了类被动式太阳能屋,夏季可加强引导通风排热,冬季可最大限度直接利用太阳辐射对室内供热,减少主动消耗能源;不仅外窗可开启面积满足自然通风需求,且建筑内部也精心设计,保证自然通风通路顺畅;建筑进深均得到有效控制,加之合理的开窗面积,为室内提供了充足的自然采光;景观设计不仅提供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同时高大乔木精确布置,夏季最大限度的为建筑提供良好的遮阳及滤尘效果,冬季由于北方树种落叶特性,又可保证日照;园区的植栽全部选用本地耐旱物种,最大限度减少灌溉需求,别出心裁的种植了苹果、海棠等果树,带给辛苦工作的人们春华秋实的喜悦;绿地均为下凹式,硬质铺装地面采用透水砖,增强雨水下渗量;专设的立体停车楼解决了停车位不足的问题,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专设的自行车存方区域及楼内更衣淋浴间室为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整个园区成为一个生动的,推广绿色低碳生活的范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